揭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4)
马谡“失街亭”,令人扼腕叹息的,不仅是街亭之失带给蜀汉的惨败,更是诸葛亮再一次用人不善的悲剧。刘备在世时就已看出马谡为人不踏实,也曾叮嘱诸葛亮“此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大事,仍需要好好观察”。

二是谋略不当,耗尽心力泪满襟。毛泽东在读苏洵《权书·项籍》中有关评说诸葛亮“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一条时,写下了精彩的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荆州、益州,相距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难以集中兵力上的优势。其结果,关羽镇守的荆州被孙权军团偷袭成功,关羽父子亦命丧孙权手中。由此,毛泽东评论蜀汉衰亡“其始误于隆中对”。
三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不愧为忠臣的表率,以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立下了英魂的丰碑,但他是否堪称“千古名相”,仍为历史与后人留下了不解的疑思。
诸葛亮算是一代忠臣,而且还是勤劳丞相的楷模。但是历史中的诸葛亮却没有像小说中写的那样谋略过人,用兵如神。所以诸葛亮尽管每次出战都亲临战场,然而并不符合千古名相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