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
而第一次出征,“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之前降魏的孟达也打算再次归蜀,正是曹魏人心不稳的表现。具体到战略上,战争当中,防御方有个心理上的劣势。攻方如果失败,可以撤退。但防守的一方如果失败,就难有活路,甚至面临灭亡的危险。“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

所以诸葛亮除了主动北伐,再没有其它选择。主动北伐,目的有三。最保守可以保国,保证蜀汉政权的正常运作。中可把战线推前,并控制陇右一带,扩张领土,进而增强国力。最理想的是能通过北伐完成先帝夙愿,一统天下。公元227年,蜀汉建兴五年,蜀汉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并向后主献上了名传后世的《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北伐当然不是轻易,而是充满风险。对于诸葛亮而言,在后方安安稳稳做太平丞相,把握大权,当然比风餐露宿,出生入死,决战沙场更符合其利益。然而诸葛亮却为自己选择了最崎岖的路。平生之愿?报先帝之恩遇?还是为了天下人。六出祁山历时七年,星殒五丈原。诚如杜工部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相满襟。渭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凡事亲力亲为,并非为官之道。为官重在善用贤能,官阶越高,就越要学会宏观掌控全局。任用贤才扬其长补其短。诸葛亮给全国上下展示了一代忠臣鞠躬尽瘁的典范,却忘了为各方将领留下一展所长的空间与机会,忽略了将国运寄于一人之努力的危机,从而导致了蜀国的整体实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危难关头有才之士湮没于草莽的惨状。这便是诸葛亮不注重培养人才的后果。任其生前雄才大略,一旦英灵入土,曾经耗尽其心力的蜀国便陷入人才匮乏的危机而难以自拔。
一是用人不善,痛失荆州、街亭。当年刘备打算调诸葛亮入川,诸葛亮便留下关羽守荆州。可关羽为人骄傲,拒绝执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结果导致了大意失荆州的悲剧。错用关羽守荆州,诸葛亮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对蜀汉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