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杀刘伯温 刘伯温预言中国未来不可思议(4)
这最能体现出他在“立德”方面的成就。当时南京从夏天到秋天一直没有下雨,求雨也没有效果,刘伯温借机指出了三条弊政:一是阵亡将士的妻子数万人都被迫住在“寡妇营”,不许外出;二是为营建工程的工人死亡,尸体暴露不收;三是敌方头目既然已经归诚投降,就不适宜充军。

古人认为天象由人事决定,刘伯温借求雨的机会进谏,使朱元璋只好同意其请,可过了十来天仍未降雨,朱元璋立即作出了“刘基还乡为民”的处罚。但刘伯温被免职仅三个月,朱元璋又想起了他,令他火速从家乡赴南京,恢复了其官职。而到了洪武四年(1371年),他在得到封爵之后,再一次被赐归。
那么,以思维缜密著称的刘基为什么还要出“言”呢?那就是《故诚意伯刘公行状》中所说的“公以天下苍生休戚为忧喜者”, 刘基毕竟是“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之人,又亲历元亡明兴的过程,深知小祸会变大灾,地方治安失控,盗匪不除,叛逆不治,最终可能会导致政权的灭亡和黎民百姓因战乱而遭殃。所以,当刘基知道谈洋那块自元以来就是盐盗聚集地,入明后仍“久之不靖”时,那种为天下安危民生利益,求大明江山永固的责任感促使他不顾明哲保身、不惹是非的处世原则,毅然奏请朝廷在谈洋设立巡检司。
但这两谏之隙已经为自己埋下了祸根。当祸端一出,刘基为求自保,不需要顾及其它的因素,刘基的足智多谋、过人胆识就得到充分体现。刘基赴京谢罪,就居留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生活,而且还不为自己作任何的辩解。因为处置得当,以滥杀功臣著称的朱元璋最终还是放过了刘基,在刘基病重之时,朱元璋还特作《御赐归老青田诏书》,遣使护送刘基还乡。
虽然,刘基遭受不白之冤、俸禄被夺、困居京城,但最终能身老故乡,这又有几人能够做到。朱元璋在《御赐归老青田诏书》中也不忘对刘基”受冤“后的理性做法表示充分的肯定:“卿善为忠者,所以不辩而趋朝,一则释他人之余论,况亲君之心甚切,此可谓不洁其名者欤,恶言不出者欤。”为此,相比被满门抄斩的其他功勋,刘基又是比较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