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杀刘伯温 刘伯温预言中国未来不可思议(3)
刘基以自己的才学与忠诚辅佐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成就了勋业,赢得了声誉。朱元璋称赞刘基“谒朕陈情,百无不当”、“屡从征伐,睹列曜垂象每言有准”、“凡所建明,悉有成效”、“发纵指示,三军往无不克”、“运筹决胜”、“助我成功”。

明正德九年(1513年)追赠刘基为太师的诰文说刘基“才称王佐,学为帝师”、“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明史·刘基传》中也有“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之说。可见刘基作为军师谋士,工于谋略,强于算计,考虑问题仔细,预测趋势准确,“专业水平”是一流的。刘基在明初文臣之中谋略称第一,这是没人可以否认的。洪武三年,他又被朱无璋授予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至此,刘基一生的事业达到巅峰。
“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是范蠡临逃走时写给越王国的宰相文仲信中金玉良言,韩信在临刑之前也发出了“敌国破,谋臣亡”的浩叹。能预算明300年即亡的刘伯温应该深这个历史规律。当朱元璋登基,天下基本已定,刘基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工作基本结束。朱元璋交待刘基的使命是为新王朝所做的奠基性工作,如卜地筑新宫,编撰《大统历》,参定律令,制定军卫法等事情,当这些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后,刘基的使用价值在朱元璋看来已开发利用到顶了。
出仕七年,以刘基的谋略才干,依他与朱元璋亲密无间地几年私交,特别是他耳闻目睹有惊无险的几次重大事件后,他应该看清朱元璋乾纲独断、狡诈阴险的心计,既然名利双收,此时刘基应该效仿张良、范蠡,保全性命最好的办法是低调隐退,以求寿终正寝。但作为儒者的刘基,性格中又注定受“文死谏”传统影响。
《明史·刘基传》中,正是“进言求雨”和管“谈洋、茗洋”之事,成为他的绝命算。从自身安危考虑,刘基根本没有必要冒着风险去应对朱元璋的“以旱求言”,“三事求雨而不验”。 刘基主动去做这几件事,归根到底还是士大夫的“修、齐、治、平”的抱负,有仁慈之心、有以德治国的理念和渴望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