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揭司马昭是谁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很多人不清楚,但是,大家有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也经常会用这句话来说一个人存在的目的。那么这句话的来历是因为什么呢?对于司马昭大家都不是很清楚他是谁,干什么的?和他有关的事迹其实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讲一讲关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次子,晋景帝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早年随父抗蜀,多有战功。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走向代魏之路。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后,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封晋公。咸熙元年三月丁丑加为晋王。咸熙二年,司马昭病死,享年五十四岁。数个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广为人知,其背后故事,就是下面这两位仁兄一起演绎的:曹髦,字彦士,曹魏第四个皇帝,史称高贵乡公,干了六年皇帝,连个正规帝号甚至王爵也没混到,怎么看怎么憋屈;司马昭,字子上,曹魏权臣之一,西晋王朝的实际奠基人,尽管生前没有称帝,但史书上还是称其为晋文帝或太祖。历史何其不公平!
《三国演义》第114回对此事的叙述与正史记载基本保持了一致:朝廷军政大权被司马昭掌控,曹髦惴惴不安。公元260年,他召集手下亲信研究对策,说:“司马昭将怀篡逆,人所共知。朕不能坐受废辱,卿等可助朕讨之!”然后不顾尚书王经的劝告,亲自率领殿中宿卫杂役等三百多人去攻打司马昭。结果飞蛾扑火,被太子舍人成济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