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揭司马昭是谁(3)
退一步说,即便司马昭有弑君之心,如果曹髦能效法汉献帝,能多多体会古人所说的“其心难知,喜怒难中也”,明而少怒,哪怕是装傻充楞,潜心恩结上下弥补威权之失,待时而起,未必没有翻身的机会。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跟曹髦的境遇就比较类似,曾私下说:“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但元子攸懂得抓住时机适时出击,成功诛杀了权臣尔朱荣。可惜曹髦不是元子攸,连郭太后也不支持他;而司马昭也不是尔朱荣,在人心向背定成败的认识上,司马昭显然更胜一筹。
施惠于民为曹氏 当曹髦愚蠢地采取自救式的最后一搏时,司马昭又在干什么?正筹划灭蜀大计呢。在这之前,也就是258年,诸葛诞在淮南造反,司马昭建议曹髦亲征,并取得郭太后的支持,最终赢得了寿春之战。是役,活捉战俘十多万,部下请求全部活埋,但司马昭不同意,说:“放他们回去,才显示大魏的宽宏大度。”此举与曹操为一己之私泄愤而坑杀数万战俘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后来,连扬州老百姓都不好意思再反对他。
司马昭执政,以仁治国,以民为本,一以贯之。
他爱护百姓、减轻刑罚,洞悉百姓热爱和平、期望统一之心,以招抚之策解决了少数民族“钉子户”问题,让北方八百万兄弟民族归顺,灭蜀后也能善待后主刘禅。名将羊祜说:“先帝(司马昭)顺天应时,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海内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张悌也说:“(司马昭)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这样的人,又怎能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