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剧中圈地令怎么回事从哪来的什么时候禁圈(3)

剧照
是与非:弊政是如何产生的?
那么,圈地的具体流程是怎样的?
首先由户部遣“满官”带领笔帖式、甲丁等人到将要圈占的田间“相度畎亩”,再由前后两匹马牵扯绳索进行计量,这种以“绳”为准的丈量过程被称为“绳圈”,每绳圈得土地7垧(一垧约为6亩)。不过,圈地并不是八旗兵丁个人圈多少就可以占有多少,如何将圈得的土地分配给个人,这一过程有严格的等级标准。如副都统以上官员给地30垧,八旗士兵则每丁给地5垧。给地后,朝廷便开始“停支口粮”,并规定“嗣后虽增丁不添给,亡故降革不退出”,此即清初的“记丁授田”政策。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一些超出摄政王预期的“不良反应”层出不穷。比如一部分夹杂在“无主荒地”之间的有主良田,被强制以贫瘠盐碱之地进行“拨补”,受牵连的百姓“离其田园,别其坟墓,甫新授之田,庐舍无依,籽种未备”,愁苦万般;又如“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所有,妻李丑者携丢,欲留者不敢携”,倾家荡产、颠沛流离者比比皆是。而且,圈地又引发了顺治二年的《投充法》,即准许八旗官兵可招收失业农民屯垦耕地,甚至准许民人地主“带地投充”。虽然清廷几次颁布法令,强调“民人投充旗下为奴者,原为贫民衣食开生路也”、“愿投者听,不愿投者,毋得逼勒”,可事实上仍有为数众多的失地平民因受到“言语恐吓,威势逼胁”而委身旗下,甚至“无赖游手之人夺人之田”冒名投充,并趁机隐占土地。
另一方面,自圈地之风兴起之日,朝廷内外的反对声便从未停歇,仅据《清代档案史料汇编》的记载,顺治年间共有涉及圈地、投充问题的奏折有57份,其中反映圈民流离失所、投充人欺压百姓的就有25份,比例高达46.86%。在这些反对人士中,又不乏噶达宏、苏纳海、图赖这样的八旗满洲人士,可见在是与非的角逐中是不分血统与族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