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故事(4)
这一段话,分明是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三个下层的、在第一线上行军打仗的裨将,有时候他们的经验和智慧集中起来,就比远在大寨里指挥、足智多谋的、稳位军中帐的诸葛亮来得正确,来得实在和有效。“三个臭裨将,赛过诸葛亮(或:顶个诸葛亮)。”这才是这句谚语的原义和原字。

也就是说,后人以讹传讹,将“裨将”讹成了“皮匠”——这毕竟是同音字,而且容易写,容易记,容易为文化不高的民间百姓口头上使用和口口流传。就像中国老百姓许多同音讹用一样,比如将杜拾遗(杜甫)写成杜十姨(见《聊斋志异》)、梁武帝讹成梁五弟(见《彷徨·长明灯》),又像辛亥革命期间的乡下偏僻的农民,像阿Q一样,将自由讹成“柿油”,所以“裨将”讹成“皮匠”也就毫不奇怪了。只是不知何时,它由“裨将”讹成了“皮匠”?——那实在不是我们所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