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创纪录 非洲水稻高产每公顷1.08吨背后真相解析
马达加斯加人口众多,大多数的人口从事的是农业生产工作,但是在土地贫瘠和环境糟糕的情况下,当地农业产量并不高,为了维持生计国家每年还需要从别的国家进口水稻,严重影响当地百姓生存和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和非洲携手推进农业之后,今年迎来满满的收获,马达加斯加试验田杂交水稻竟然有每公顷10.8吨的产量,这个数字相当喜人。

农业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自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来,中国与非洲各国携手推进农业合作,迄今已走过13个年头。最近,中国的农业技术专家在马达加斯加种植的水稻取得了巨大成功,未来有望解决这个非洲贫困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
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创纪录
中国农业技术专家在马达加斯加马义奇镇种植了5公顷杂交水稻,最近完成了抽样测产,得出的数据达到每公顷10.8吨,在当地,这是非常惊人的高产量。远远高于当地一般每公顷3吨左右的产量。

马达加斯加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长 吕西安·拉那利维鲁:使用杂交水稻种子,将极大地提高马达加斯加的水稻产量。
马达加斯加总人口近2500万,其中超过8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本国稻米的产量却一直不高。至今,仍有近200万人面临饥荒的威胁,每年需要进口大米四十万吨。
马达加斯加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长 吕西安·拉那利维鲁:马达加斯加水稻发展最主要的困难和瓶颈就是缺少优质的种子,第二个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技术培训。
胡月舫作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派出的援非专家10年前来到马达加斯加,由于马达加斯加气候条件复杂,近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集中了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高原、半干旱四种气候。为了培育出适应各种气候的高产种子,胡月舫在十年内跑遍了马达加斯加几乎所有的水稻种植区。

在袁隆平院士指导下,胡月舫带领团队成功培育出3种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高产杂交水稻种子,并通过马达加斯加政府的审定。
农业技术专家胡月舫:必须要按精耕细作,按科学管理。必须要做示范,必须要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够细。
据介绍,2007年以来,共有二十多位来自中国的农业技术专家在马达加斯加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累计推广杂交水稻四万公顷,增产稻谷十二万吨以上。
马达加斯加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长 吕西安·拉那利维鲁:受益的不仅仅是马达加斯加,而是整个非洲。
非洲水稻产能低的原因
一个比较贫穷的地方,甚至有一些人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而他们最缺的就是粮食,中国和非洲的关系本来就挺好,而且有着不平凡的友谊。中国为了帮助非洲脱贫,向非洲输入了大量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希望把非洲贫瘠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良田。

通过中国农业专家的指点,在同一片地方变成了一块块插着牌子的试验田,到处充满了生机,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就连当地政府的官员都在这里参观,看到这番景象以后,都感到十分的惊讶,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几百年,都拿这些贫瘠的土地没有招,可是中国人到了这个地方仅有几年的时间,就把这里整得如此有生机,的确不得不让他们佩服!
当地人也会参与除草和施肥的工作,每公顷地的施肥比重大概在三公斤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而也导致了田间长满了杂草,害虫遍地都是。当地人用来割稻田的工具也十分的落后,根本就不是用镰刀,也不是用机器,而是用普通的剪刀,由此也能够看得出来,在非洲人们有多么的穷,就连在中国已经被废弃的镰刀,他们都没用不起,更何谈机械化管理机械化种植。

其实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非洲太穷,把收割上来的水稻堆在一边。而最后得出的产量数据非常的可观,效益非常的好。由于环境和气温的影响,在当地品种生育期大概在20天左右,产量受到影响,而中国的水稻产量则非常的高,收益非常可观,如果能遇到雨季的话,那生长势头非常的讨喜,产量自然也会更高!
其实我们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非洲人的工作时间比较短,而且他们也不愿意干太长时间的,但是我们该做的已经在努力做,也在为他们争取更大的利益,希望非洲人能早日脱贫,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