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为什么选晋惠帝继承皇位 揭晋惠帝是不是傻子(3)
唐朝离晋朝相去未远,远较今人有发言权;三是例证并不充分。说他不是白痴的两个例子,说服力不够,不让擦血衣,能分出好赖人,这也说明不了什么,即便是白痴,也未必就没有喜恶之分,未必不能分辨周边人对他的好坏。大街上的傻子,你给他吃的,他也不是一点反应都没有,除非傻得没边生活不能自理的那种。司马衷受到刀光血影的刺激,谁好谁坏也还是能分清的。况且,白痴也不是就没有大脑,没有记忆影像,能记住掰他手指抢他东西的人,和他本身是白痴,二者也并不矛盾。

司马炎“素知太子闇弱”(《晋书》),对他这个儿子的智力状况,应该是了如指掌的。那么司马炎为什么还要选一个白痴作接班人呢?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是舆论导向。司马衷是嫡长子(之前有个哥哥夭折),长子继位符合传统思维。废长立幼也不是不可以,但当时朝中王公贵卿都倾向于立长,司马炎不得不“顺从王公卿士之议”(《晋书》);二是势力平衡。
司马衷的生母杨皇后一系,是当时的大士族弘农杨氏,而妻族一系,则是贾氏家族,在当时朝中都很有实力,其他人未必竞争的过,再者,让司马衷继位,也就笼络住了两大势力集团,形成政权格局的一个平衡;三是父凭子贵。司马衷虽傻,儿子司马遹却“幼儿聪慧”(《晋书》),一次宫中失火,司马炎登城楼观望,五岁的司马遹过去拽住司马炎的衣角,说 “暮夜仓猝,宜备非常,不可令照见人主”(《通鉴》),晚上危险,不能让火光照到皇上,司马炎感觉这个孩子很不一般,感叹“此儿当兴吾家”(《晋书》),所以司马炎虽知“太子不才”,然而“恃遹明慧,故无废立之心”(《通鉴》),坚持让司马衷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