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鸿门宴的故事 还原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2)
鸿门宴的直接导火索,可以说是义帝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打下关中地区,依约应当为关中之王,因此派兵驻守函谷关,“毋内诸侯军”,引起项羽第一次大怒,引兵破关。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实际上让刘邦在道义上站住了脚,导致项羽在关中的一系列作为都被斥为“不义之举”。然而,从史料来看,这一约定是有疑点的。
当这一约定产生的时候,秦军仍然非常强大,频繁击败各地起义军;章邯等已围困巨鹿城,赵国岌岌可危。同时,楚怀王麾下诸位将领认为此时攻击关中是毫无益处的。那么试问,在众多军事指挥官都不认为作战前景乐观的情形下,设立这一约定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吗?
退一步说,当时楚怀王为激励军心,确确实实立约了,那么,他就必须保证每位将领的公平竞争机会。可是,当项羽怨恨秦军杀死他叔父项梁,愿意与刘邦一同西征时,却被制止,理由是他为人嗜杀,“诸所过无不残灭”;而沛公“素宽大长者”,“扶义而西”,“可遣”。
可以说,这一做法从最开始就破坏了“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另外,怀王方面的理由也完全立不住脚,项羽固然残酷,但刘邦在起事时就不惜以屠城为借口胁迫自己的家乡沛县投降,哪里又有宽大长者的影子?更何况,以秦军的强大,战争的残酷,打着仁义的旗号又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