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揭朱棣是朱元璋的什么人(3)
但是一条线索却在隐秘地生长。没有人知道,在朱棣笑容可掬的善意背后,一股杀戮之气还是如影随形。因为他也遭遇了建文帝式的困惑—如何对待数目庞大的藩王。建文帝的削藩以激情始,以惆怅终,他朱棣又该如何做呢?或许从此刻出发,面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才真实展现了两个男人的政治手腕和处事技巧。朱棣从永乐元年布局,至永乐十九年收官—在近20年的时间长度里,这个男人展示了成熟帝王的权谋之道,他的欲擒故纵,他的欲取先予。而1403年春天,朱棣的善意秀毫无疑问只是其演出的开始部分,一切都有待于接下来的承接与转折。

事实上,在1403年朱棣就曲径通幽了。这一年宁王朱权乞请改封地为苏州或钱塘,被朱棣拒绝。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藩大宁。他在人生道路上曾经面临过一个重大选择:帮四哥朱棣还是帮建文帝坐天下?那是建文元年(1399年)的十月,朱棣和建文帝开始了生死较量。这是路线之争,当然也是生死之争,对宁王朱权来说同样如此。他最后作出的决定是倒向四哥朱棣,而朱棣也许诺事成后和他两分天下。四年之后,谜底揭晓,朱棣问鼎天下,但天下却没有曾经出过苦力的宁王朱权的份儿。这也是厚黑之术—越是有功之臣就越危险,朱棣最后将宁王朱权徙封南昌,算是活学活用了户部侍郎卓敬当年的秘密建言。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卓敬秘密上疏朱允炆,建议徙封燕王于南昌,这样万一有变,比较容易控制。但是书生气十足的建文帝对卓敬的建言按压不报,最后自己落得个不知所终的下场。但朱棣却真正领会了卓敬建言的精神实质,那就是—若要鱼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离开水。